1955年,新中国对军队将领进行授勋和授衔,共有55位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又有两人增补。授予军衔的标准主要依据军官现任职务、业务能力、政治品质、资历及为革命作出的贡献等多个方面。此外,在评选过程中,还考虑到了不同军种的干部、少数民族的领导者以及曾参与起义的将领等特殊情况,以便实现一个更为均衡的军队结构。
根据上将的评定标准,在土地革命时期,至少要求担任师级职务;在抗日战争时期,需达到旅职;而在解放战争期间,则需具备副兵团级及以上的职务。显而易见,贺炳炎被评为准兵团级显然不符合上将的要求。贺炳炎是红二方面军的将领,准确来说,他的背景源自红二军团。由于红二军团的人才相对匮乏,能够代表其授予上将军衔的,实际上只有贺炳炎一人,若按照实际的评级标准来看,他符合中将的标准。
展开剩余69%在军队的评级和授衔中,必然要考虑到各个“山头”的利益。每一个部队都为革命作出了贡献,尽管有些级别并不高,为了在不同部队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也有必要对这些各方面的干部有所照顾。因此,除了贺炳炎之外,还有其他将领同样因被“照顾”而获得了上将的军衔吗?
在吴法宪的回忆中,他提到过刘震能够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曾担任红二十五军和红十五军团的干部。提到刘震,他的出身来自红25军,与韩先楚、陈先瑞同为一个班的战友。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担任过师的政治委员,抗战时期担任过旅长,而在解放战争中则是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完全符合上将的评定标准。
在战斗成就方面,刘震在解放战争中指挥的第二纵队参与了多场硬仗。他所指挥的二纵的前身是新四军第三师的主力,若追溯其历史,实际上是源于红十五军团与红二十五军的延续。在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司令中,无论是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邓华、吴克华、刘震还是梁兴初和钟伟,都是声名显赫的杰出将领。
刘震指挥作战时稳重而寻求进取,与其相比,韩先楚则显得更加锐意进取。其下属的三个师中,第五师作为东北军队的主力,曾在钟伟的领导下打下了诸多硬仗,使钟伟因战功而被破格提拔为纵队司令员。在辽沈战役期间的锦州攻坚战、辽西会战和沈阳战役中,二纵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歼敌的数量位居前列。
在1952年的军队评级中,42位副兵团级将领中,刘震是如何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列为19位副兵团级上将的候选人呢?刘震将军的资历、贡献、战绩和职务不逊于任何其他将领,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所具备的代表性。
无论是开国大将还是上将,在评定过程中,标准并不仅限于资历、战绩和职务等硬性条件。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及的,为了照顾不同力量的干部,特别是红军的各个方面,如红一、四方面军的干部众多,如果仅仅依照战绩和职务的高低来评估,红二方面军的将领必然会被排斥在外。我们的军队从宏观来看,是由红一、二、四方面军发展而来的;而从微观来看,又可被细分为红1军团、红2军团、红3军团,红6军团、红四方面军、红7军、红25军以及陕北红军等。
在对上将的评定过程中,领导层会从每支部队中挑选出合适的将领。在红25军出身的将领中,韩先楚和刘震以其职务、战绩等表现出色,自然符合成为上将的标准。
发布于:天津市公牛配资-公牛配资官网-配资平台网-实盘配资炒股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